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创业 > 正文内容

以《滴水穿石的不同启示》为题写一篇400多字的作文

2025-05-16 22:07:07励志创业1

一、以《滴水穿石的不同启示》为题写一篇400多字的作文

我喜欢《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文章。读完《滴水穿石的启示》后,我真的被感染。文中三位名人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他们都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 当我读完课文的题目时,我不禁惊奇地说“水滴那么微不足道的力量竟然把石块滴穿了!”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文中的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克服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最终取得成功。我不由得想起了一件事。在做数学作业的时候,有一道简便计算。我苦思冥想,终于想着一个方法,于是我就算下去。可是算到最后,发现我的答案与正确答案不一样。我想:我的这个方法肯定的行不通的。但我没有重新算一遍,就写下一题了。其实,是我在计算中出了错,我的方法是正确的。我没有像文中的李时珍等坚持不懈,一遇到困难就被打倒。我下决心以后不论遇到什么事,都不半途而废。 从这篇课文中,我铭记了“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有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以《滴水穿石的不同启示》为题写一篇400多字的作文

二、成语故事(100字左右)哪里有???

解释: 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出处: 晋·葛洪《西京杂记》第二卷:“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例子: 一个说要用功,古时候曾有“囊萤照读”“~”的志士。(鲁迅《且介亭杂文·难行和不信》)

成语故事: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叶公好龙

春秋的时候,楚国叶县有一个名叫沈储梁的县令,大家都叫他叶公。叶公非常喜欢有关龙的东西,不管是装饰品、梁柱、门窗、碗盘、衣服,上面都有龙的图案,连他家里的墙壁上也画着一条好大好大的龙,大家走进叶公的家还以为走进了龙宫,到处都可以看到龙的图案!「我最喜欢的就是龙!」叶公得意地对大家说。有一天,叶公喜欢龙的事被天上真的龙知道了,真龙说:「难得有人这么喜欢龙,我得去他家里拜访拜访呀!」真龙就从天上飞来叶公的家,把头伸进窗户中大喊说:「叶公在家吗?」叶公一看到真正的龙,吓得大叫:「哇!怪物呀!」真龙觉得很奇怪,说:「你怎么说我是怪物呢?我是你最喜欢的龙呀!」叶公害怕的直发抖,说:「我喜欢的是像龙的假龙,不是真的龙呀,救命呀。」叶公话没说完,就连忙往外逃走了!留下真龙一脸懊恼地说:「哼,叶公说喜欢龙这件事是假的,他根本是怕龙嘛!害我还飞来拜访他!」

后来,大家就用“叶公好龙”来形容一个人对外假装自己很好,其实私底下什么都不会!

三、关于孔子的成语故事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2、安贫乐道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扩展资料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

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孔子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lzsty.com/lzcy/165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