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创业 > 正文内容

名人小故事司马光

2023-05-05 05:55:00励志创业1

① 司马光警枕励志故事

名人小故事司马光

司马光小时侯聪明好学,他常常担心自己的知识不如别人的多,所以不管学什么,都要比别人多花一倍的功夫。他跟一些小孩子一起读书,其他小孩子读了一会儿勉强能够背诵,就一起出去玩了。

只有司马光一个人还坐在书房里,在认认真真的读书。而每次这个时候,司马光把自己关在书房里,直到把书背的滚瓜烂熟了才出去玩。长大以后,司马光仍然坚持着这种勤恳用功的作法。

曾经用木做了一个枕头,取名叫警枕,因为枕头是圆的,所以人一翻身枕头就会落到地下,砰的一声,自然会把人警醒。因此,司马光每次在半夜里听到响声,便马上起床,点烛读书。由于勤奋好学,司马光终于成了一名著名的学者。

(1)名人小故事司马光扩展阅读 司马光 ,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

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近4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司马光的独乐园,既是他的寓所,也是《资治通鉴》书局所在地。这里环境幽美,格调简素,反映了园主的情趣和追求。

其书局在汴京时已奉诏成立,除了司马光之外,当时的著名学者刘恕、刘和范祖禹都参与了书局的工作。其中,司马光任主编,刘恕、刘、范祖禹为协修,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司马光来洛阳后,便把《资治通鉴》书局由汴梁迁到洛阳。

在独乐园中常住的不仅有书局的工作人员,当时洛阳的名贤如二程、邵雍、文彦博等也常来此聚会,堪称是一个学术中心。

② 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

1、砸缸救人

司马光在6岁时,开始读书,7岁的时候,就把《左氏春秋》倒背如流。在他8岁的一天,和小伙伴们一起在院中玩游戏。过了一会儿,其中一个小朋友,满脸是汗地跑到大缸旁,想伸手捧点儿水洗洗脸。一个不小心,就掉进了装满了水的大缸里。其他的小伙伴们听到动静后,就都急忙跑过来,想把他救出来,但是他们个头太矮了,够不着。

小伙伴们都吓坏了,慌慌忙忙地跑去找大人。司马光刚想去找大人,但是来不及了。就急中生智拿起了旁边的一块大石头,向大缸砸去。“砰”的一声,大缸里的水一涌而出。小伙伴得救了,其他的小伙伴们高兴得手舞足蹈,连大人们都称赞司马光是个聪明的孩子。就这样,司马光的故事顿时间,传遍了中国各地。

2、睡“警枕”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出于这个原因,他经常受到先生的谴责和被同伴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毛病。为了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醒。从此他天天早早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了一个学识渊博、写出了《资治通鉴》。

3、勤学惜时

当司马光在私立学校读书时,他一直认为自己不够聪明。为训练记忆力,他常要花比别人多两三倍的时间去记忆和背诵书上的东西。当老师讲完书上的东西,其他同学读了一会就能背诵,于是纷纷跑出去玩耍。司马光一个人留在学堂里,关上窗户,继续认真地朗读,直到读得滚瓜烂熟,合上书本,能背得一字也不差,才肯罢休。

他利用空闲的时间,比如骑马赶路的时候,一面默诵,一面思考文章的内容。他不仅对所学的内容能够记诵,而且记忆力也越来越好,少时所学的东西,终身不忘。由于他从小学习一丝不苟,为他后来着书立说奠定了很坚实的基础。

司马光坚持不懈地埋头学习,往往忘记吃饭。他住的地方,除了书本,只有非常简单的摆设:一个板床、一条被子、一个圆木的枕头。

4、永远做一个诚实的人

司马光小的时候特别喜欢吃青核桃。一天,他想吃青核桃,姐姐替他剥皮,却怎么也剥不开。姐姐走开后,一个女仆把青核桃放在开水里烫了一下,皮就很容易剥了下来。姐姐回来一看,便问是谁剥下来的,司马光说是自己剥的。

但是这个过程恰巧被父亲亲眼看见,见他撒谎,就严厉地训斥他怎么能这样撒谎!这件事虽然很小,但却给司马光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从此,无论是为人,还是平时在学习的过程中间,司马光总是十分的诚实,不敢有半点虚假。

5、撰写资治通鉴

宋神宗熙甯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3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耗时19年。

《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记载16个朝代,历经19年完成。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谓,旋踵而忘,尽于此书。”司马光为此书付出毕生精力,成书不到2年,他便积劳而逝。《资治通鉴》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司马君实都亲自动笔,不假他人。清代学者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③ 名人的故事比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张衡()、牛顿()

一、曹冲称象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聪明的小孩,名叫曹冲,曹冲的爸爸是个大官。有一天,外国人送给他一只大象,他很想知道这只大象有多重,于是就对手下的官员说:”你们想办法把大象称一称,我想知道它有多重。”这可是一件难事,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怎么称它?

手下的官员开始使劲想,没有那么大的秤,人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把大象抬起来,这可怎么办啊!大家都围着大象发愁,谁也想不出称象的办法。这个时候,跑出来一个小孩子,站到大人面前说:“我有办法,我有办法!”

官员们一看,原来是曹冲,大家心里在想:哼!大人都想不出办法来,一个五岁的小孩子,会有什么办法!而且大象这么重,他怎么可能想到办法称它呢!可是千万别瞧不起小孩子,这小小的曹冲就是有办法。他想的办法,就连大人也想不出来。

他爸爸就说:“你有办法快说出来让大家听听。”曹冲说:“我称给你们看,你们就明白了。”他叫人把大象牵了过来,跟着他到河边去。他的爸爸,还有那些官员们都很奇怪,曹冲去河边干什么呢?大家都想看看他到底怎么称大象,就一起跟着来到河边。河边正好有只空着的大船,曹冲说:“把大象牵到船上去。”

大象上了船,船就往下沉了很多。曹冲说:“在船挨着水的地方画一条线做记号。”记号划好了以后,曹冲又叫人把大象牵上岸来。这时候大船空着,就往上浮起来很多。大家看着,一会儿把大象牵上船,一会儿又把大象牵下船,心里想:“这孩子在玩什么把戏呀,他这样怎么能称出大象有多重呢?”

接下来曹冲叫人搬了很多石块过来,装到大船上去,搬了很多很多,大船又慢慢地往下沉了。曹冲看见船上的记号到了水面,就大喊:“行了行了!不要再搬啦!”就叫人把石块一块块搬下船来。

这时候,大家明白了:石头装上船和大象装上船,那船下沉到同一个记号的地方,这时候,石头和大象是一样重的;再把这些石块称一称,把所有石块的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了。

大家都说,这办法看起来简单,可是要不是曹冲做给大家看,大人还真想不出来呢。所有的官员还有曹冲的爸爸都竖起大拇指说:“曹冲真聪明!”

二、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聪明的孩子,名字叫做司马光。有一天,司马光和自己的小伙伴在院子里玩捉迷藏,有人躲在树后面,有人躲在草丛中,有人躲在假山后面。这时,意外发生了,躲在假山后的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假山下面的一口大水缸里,大水缸里装满了水,如果不及时将孩子救出来,恐怕就要溺水身亡了。

小伙伴们都吓傻了,有些孩子吓得边哭边喊,有的孩子赶紧往家里跑想要向家人求助。只有司马光非常冷静地思考了一番,在附近找到一块大石头,直接向着水缸砸去。只听“哗啦”一声,水缸直接砸出一个大窟窿,水缸里的水全部都流出来了,掉进水缸里的孩子也得救了。

三、张衡造水车

张衡七岁时就对机械充满了兴趣。看到田里的水车,他特别好奇。水车是怎么把水送上来的呢?那么大的轮子是怎么转动起来的?他为了看懂水车的工作原理,每天都要到田边坐很久,常常忘记了吃饭时间,周围人都觉得这个孩子很怪。

张衡简直对水车着了魔,每天写完字看完书后,就用个小树枝在地上划来划去,可是他怎么也研究不出来水车的具体工作原理。父亲看见张衡对水车这么着迷,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埋怨孩子,而是觉得张衡很好学,是个可塑之才。

于是父亲就走访四处,打算购来一个旧的水车,让张衡好好研究。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天之后,张衡父亲从隔壁村子买来一个废弃的水车,虽然已经破败不堪,但张衡看见父亲用车把水车推进家时,高兴地啊的一声就扑到父亲怀里。有了水车的张衡,再也不用远远地跑到田里,每天在家里就可以研究自己心爱的水车,他晚上睡觉都恨不得搂着大大的水车睡觉。

终于在八岁那年,张衡依靠自己长期的观察,用一把小刀,削出来一个小小的水车,有半人那么高。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和真正水车的构造一模一样。张衡把他放到水盆里,手搅动起来,水真的哗哗地就引了上来。从此,张衡小发明家的美名就传遍了四乡八邻。

四、张衡发明地动仪

他从小就爱想问题,对周围的事物,总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张衡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乘凉。他坐在一张竹床上,仰着头,呆呆地看着天空,还不时举手指指划划,认真地数星星。

张衡对爷爷说:我数的时间久了,看见有的星星位置移动了,原来在天空的,偏到西边去了。有的星星出现了,有的星星又不见了。它们不是在跑动吗?

爷爷说道:星星确实是会移动的。你要认识星星,先要看北斗星。你看那边比较明亮的七颗星,连在一起就像烫衣服的熨斗,很容易找到……噢!我找到了!

小张衡很兴奋又问:那么,它是怎样移动的呢?爷爷想了想说:大约到半夜,它就移到地平线上,到天快亮的时候,这北斗就翻了一个身,倒挂在天空……

这天晚上,张衡一直睡不着,多次起来看北斗。夜深人静,当他看到那闪烁而明亮的北斗星时,果然倒挂着,他感到多么高兴啊!他想:这北斗为什么会这样转来转去,是什么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赶去问爷爷,谁知爷爷也讲不清楚。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读天文书去了。

后来,张衡长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众,把张衡召到京城洛阳担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历法的事情。为了探明自然界的奥秘,年轻的张衡常常一个人关在书房里读书、研究,还常常站在天文台上观察日月星辰。

他想,如果能制造出一种仪器,能够上观天,下察地,预报自然界将要发生的情况,这对人们预防灾害,揭穿那些荒诞的迷信鬼话,该是多么好啊!于是,张衡把从书本中和观察到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开始了试制观天察地仪器的工作。他把研究的心得先写成一本书,叫做《灵宪》。

在这本书里,他告诉人们:天是球型的,像个鸡蛋,天就像鸡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地就像蛋黄,就叫做浑天说。接着,张衡根据这种浑天说的理论,开始设计、制造仪器了。不知经过多少个风雨晨昏,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一个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仪器--浑天仪诞生了。

这个大铜球很像今天的地球仪,它装在一个倾斜的轴上,利用水力转动,它转动一周的速度恰好和地球自转一周的速度相等。而且在这个人造的天体上,可以准确地看到太空中的星象。张衡说:天上的星星,能见的共有二千五百颗,但我们经常能看到的却只有一百二十颗。

后来,张衡经过努力钻研,又发明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能预报地震的仪器--地动仪。这个地动仪也是钢铸造的,形状像个酒坛子,四周铸着八条龙,每条龙口里含着一个小铜球。只要哪一条龙口中的铜球吐了出来,就预示着那个方向发生地震了。测试非常灵验,没有一次不准。

五、牛顿与苹果的故事

据说1665年秋季,牛顿坐在自家院中的苹果树下思考问题。一个熟透了的苹果落下来,正好打在牛顿头上。牛顿想:苹果为什么不向上跑而向下落呢?他问他的妈妈,他妈妈也不能解释。

大凡科学家都保留一颗童心,牛顿也不例外,当他长大成了物理学家后,他联想到了少年的“苹果落地”故事,可能是地球某种力量吸引了苹果掉下来。于是,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牛顿从苹果落地这一理所当然的现象中找到了苹果下落的原因――引力的作用,这种来自地球的无形的力拉着苹果下落,正像地球拉着月球,使月球围绕地球运动一样。这个苹果击中了人类最具智慧的头颅。牛顿的故事在人类探索世界的道路上留下了漂亮的一笔。

④ 名人司马光的故事大全50字

名人司马光的故来事50字如下:

北宋时源有个很聪明的小孩,他就是司马光。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了水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

(4)名人小故事司马光扩展阅读:

人物轶事:

司马光受父亲的诚实教育的影响,一生诚信。大概在五、六岁时,有一次,他要给胡桃去皮,他不会做,姊姊想帮他,也去不掉,姊姊就先行离开了,後来一位婢女用热汤替他顺利将胡核去皮,等姐姐回来,便问:“谁帮你做的”?

他欺骗姊姊是自己做的,父亲便训斥他:“小子怎敢说谎。”司马光从此不敢说谎,年长之后,还把这件事,写到纸上,策励自己,一直到死,没有说过谎言。

邵雍的儿子邵伯温还看过这张纸。清人陈宏谋说:“司马光一生以至诚为主,以不欺为本。”後人对司马光盖棺论定之语,也是一个“诚”字。

⑤ 名人故事我知道司马光

砸缸英雄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内缸,有个小孩爬到缸容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水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lzsty.com/lzcy/13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