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名言 > 正文内容

有关鞋的文化故事

2024-01-19 20:52:23励志名言1

有关鞋的文化故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一句人人皆知的成语,出自春秋末老聃所著《老子》六十一章。一直沿用至今,用来比喻大的事情要从第一步做起,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的。人要走路,必须要穿鞋。鞋是人们为了保护脚部免受带棱带刺的硬物伤害、便于行走和御寒防冻而穿用的兼有装饰功能、卫生功能的足装,这是不言而喻的。鞋子虽然只占人们服饰的很小部分,而且处于不受人注目的“最下层”,但其作用非同小可。由此可见,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何等的重要!

有关鞋的文化故事

一、鞋的历史源远流长

鞋起源于何时?又是由谁发明的呢?现在无从考证,但历史表明,我国不仅是服装文明古国,也是制造鞋的文明古国。大约在五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在用骨针缝制兽皮衣服时,也缝制兽皮鞋子,用以护脚,追寻措物。鞋,是履、靴、鞋、屐的统称,古时称鞜(音榻)、靸(音洒)或履,也有称为履(屦)、屩、屐、鞮(音低)。履、屦为同一物,只是穿着时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称谓,汉前称屦,多为由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如春秋时代编撰的《诗•魏风•葛屦》载:“纠纠葛屦”。后汉称履,它是由麻、丝制成的鞋。屩系草鞋。据东汉刘熙所撰《释名·释衣服》记载:“屩,草履也……出行著之,屩屩轻便,因以为名也。”屐也是鞋子的一种,通常指木底,或有齿,或无齿;也有草制或帛制的。《释名•释衣服》载:“帛屐,以帛作之,如屩之。不曰帛屩者,屩不可践泥也,屐可以践泥也。此亦可以步泥而滚之,故谓之屐也。”另据《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古代的“鞮”是指用兽皮做的鞋,高筒称靴。“靴”是指高到踝骨以上的长筒靴,它是随胡服的传入才逐渐普及的,在汉代后才大量出现,到了唐朝才普及。《晋书•刘兆传》:“尝有人著靴骑驴,至兆门外。”靴的特点是保温性强,在泥土、沼泽中行走,便于骑马等。“鞜”也是指用兽皮做的鞋。据《汉书·扬雄传下》载:“躬服节俭,绨衣不敝,革鞜不穿。”“靸”则是指拖鞋。《急就篇》卷二载:“靸革是昂角褐袜巾。”颜师古注:“靸谓韦履,头深而兑,平底者也。今俗呼谓之跣之。”亦名靸鞋。三代皆以皮为之,始皇二年改用蒲制,从晋到唐多甩草制,梁武帝时曾用丝制。据陶宗仪所撰《辍耕录》卷十八“靸鞋”载:“西浙之人,以草为履而无跟,名曰靸鞋。”此时已提出拖鞋也是鞋的一种。据考证,早在四千年前的夏朝,人们已开始穿草鞋。在三千年前的《周易》中已有“履”字记载,并明确履就是鞋。东晋时,著名诗人谢灵运发明了“谢公屐”,屐底有齿,上山时用前齿,下山时用后齿,是理想的登山鞋。为此,唐朝大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下了“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著名诗句,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登临高耸人云的天姥山,尽情享受“神仙世界”绮丽的乐趣。

南北朝时期,传说有一女子做布鞋,内里用香垫子,鞋底用麻绳纳成莲花图案。这种鞋踏在泥土上会留下美丽的莲花图案,时人称这种鞋为“步步生莲鞋”。在唐代还有人发明了适宜步行的远游鞋。据说,大诗人李白很爱穿这种鞋,尔后,许多文人墨客争相效仿,它的出现要比现在风靡全球的旅游鞋早一千多年。据传说,在古代的齐鲁大地,还流行一种面上用牛皮包的鞋,名日“踢死牛”,可与现代的优良足球鞋相媲美。

至于屐,一般采用木制。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流亡国外19年,即君位后封赏随从。其中有一个名叫介子推的臣子,他不愿接受晋文公的封赏,于是隐居深山,敦请不仕。晋文公一怒之下,以焚山相胁,而介子推抱树焚死。事后,晋文公甚为哀惜,便以此树制成木屐以作纪念,于是木屐在民间广为流传。据考证,古代百姓穿木屐,一是为了凉爽,行走硬朗;二是为了防湿,尤其是潮湿阴雨的南方,常把木屐作为雨鞋穿用。在明末清初,仕女和小孩多穿红色木屐,而男子则穿黑色木屐,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便鞋。即使是姑娘出嫁,也要漆画彩屐作为妆奁。

在古代,鞋、靴、屐是分得很清楚的,特别是什么场合穿靴,什么场合穿鞋或屐,都有严格的规定。在我国历史上,有关鞋的传说很多,如“郑人买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至其坐,至三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削足适履”(《准南子·说林训》:“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扰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寇准背靴”以及“穿小鞋”等等,都是家喻户晓的典故和传说。这些富有哲理的典故和传说给人们带来许多启迪和警示。由此可见,鞋不仅是人类征途上的助跑物,而且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关于鞋古代的文化故事

在中国古代鞋文化里面,称为屐的,不管它的鞋帮是什么材料的,只要它的底是由木材或者竹子做成的,它就称为屐。它的鞋帮可能是草编的,也可能是皮革的,也可能是丝绸的,也可能是布的,都称为屐。

许多古代的鞋子,其前部都明显地隆起,隆起的部分称作鞋翘,为什么会有鞋翘,它有什么作用呢?

一个就是中国古人都是穿裙袍的,穿裙袍最大的缺点就是容易摔跤,因此鞋子前面有一块鞋翘,整个裙袍就可以放在鞋翘里面,这样走起路比较安全。不至于踩到裙袍,走路的时候,这是一点。

第二点就是起一个警戒作用,就是穿着鞋子走路,生怕碰到硬的东西,那么有了鞋翘以后,他就不容易伤脚。

第三个呢,鞋子最容易破的地方,就是鞋头,因此就在鞋头的前面加个鞋翘,而且这个鞋翘一般都是跟鞋底连在一起的,用鞋底这么厚的厚度做成一个鞋头的鞋翘,就增加了它的牢度。

答案补充鞋子的产生是人类自身发展走向文明的必然,透过出土的历朝历代的鞋子,中国各民族各地区人们目前还在穿用的鞋子,以及这些正在流水线上生产,正摆在鞋店中出售的鞋子,我们仿佛看到了中国鞋文化发展演进的历史。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可以想见,鞋子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可以说是非常的重要而且独特。 中国的鞋履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边,它这个鞋履不仅仅是生活用品,根据我们的研究,中国的鞋履它是等级的标志,什么等级穿什么鞋,那从周礼开始到清代都非常明确而且非常严格,什么官穿什么鞋,帝王穿什么鞋,后妃穿什么鞋,贫民穿什么鞋,它是等级的标志,其次它很明显的它是礼仪的规范。

答案补充中国人的一生中,出生、寿诞、婚嫁、丧葬,不同时期,不同时刻要穿不同的鞋子,比如小孩子一出生长辈便给他准备好了一双动物造型的童鞋,最常见的是虎头鞋,寄托着家长乃至整个家族希望孩子生龙活虎,健康成长的愿望,此外还有猪头、兔头等小动物造型的鞋子,伴随孩子们度过人生最初的一段时光。

结婚来说,中国人新娘必须要穿红鞋,它是和整个我们中华文化的内涵是联系在一块的,因为中华民族把红色作为一种吉祥色,因为中国祖先很早是火神嘛!火是红色的,是兴旺的,是一种吉祥的颜色,所以美丽的新娘出嫁的时候,她要亲自做一双鞋子,红鞋子,还绣上其它比如说龙、凤这些,也是寓意着我结婚以后啊,非常幸福,家庭非常吉祥。

此外每逢寿诞要穿寿鞋,上边绣有寿字或万字图案,寓意万寿无疆。有些地方每逢丧葬有穿麻鞋、草鞋的风俗,体现了穿着者以最朴素的感情告别亡者,寄托哀思。答案补充如果把汉字中有关鞋的不同写法、各种别称加起来足有五、六十种,在成语、俗语中也不乏与鞋履有关的词汇,像郑人买履、 削足适履、隔靴搔痒、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脚正不怕鞋歪等等。

回顾中国鞋文化的历史,探寻鞋文化的渊源,使我们领略到了其中独具中华文化魅力的深刻内涵。同时我们也希望中国丰富多彩的鞋文化为现代中国鞋业的发展助一臂之力。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lzsty.com/lzmy/80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