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文章 > 正文内容

项羽破釜沉舟是哪一战?

2025-07-28 04:22:30励志文章1

一、项羽破釜沉舟是哪一战?

编辑本段项羽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镇压陈胜、吴广起义之后,继败楚地反秦武装,杀项梁,破邯郸,反秦武装赵王歇及张耳退保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将王离率20万人围困。章邯率军20万屯于巨鹿南数里的棘原,并修筑两侧有土墙的通道直达王离营,以供粮秣。赵将陈余率军数万屯于巨鹿北,因兵少不敢往救。楚怀王派宋玉为上将军,项羽、范增为将,率主力5万救赵,同时派刘邦西进攻秦。三中十月,宋军行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停留46日不进,想坐观秦、赵相斗,以收渔人之利。项羽愤杀宋玉,被楚怀王任命为上将军。 十二月,赵将陈余派5000人出战,结果全部阵亡。当时齐、燕等各路反秦武装已达陈余营旁,皆不敢战。项羽派英布、蒲将军率军2万渡过漳水,断敌通道。英布、蒲将军初战获胜,切断了章邯与王离的联系。项羽立即率领全部楚军渡过河水,下令全军破釜沉舟,每人携带三日口粮,以示决一死战之心。楚军以一当十,奋勇死战,九战九捷,大败章邯军,齐、燕等各路援军亦冲出营垒助战,俘王离,杀其副将,解巨鹿之围。自此,各路反秦将领皆服项羽。章邯固守棘原与项羽对峙,派部将司马欣向秦廷告急求援。当时,秦廷赵高专权,猜忌将相,欲杀司马欣。司马欣潜回棘原,劝章邯早图良谋。章邯在降楚、退军之间犹豫不决。项羽派蒲将军率军日夜兼程渡三户津(古漳水渡口,今河北滋县西南),断秦军归路,自率主力大败秦军。章邯进退无路,率军20万请降。秦军主力遂告覆灭。

项羽破釜沉舟是哪一战?

二、醋的制作流程?

一、原料配比

1、高粱100斤,大曲63斤,用水量在蒸前为75公斤,蒸后180公斤,谷糠100公斤,食盐6公斤。

2、甘薯干100公斤,鼓曲50公斤,酵母液40公斤,醋酸液50公斤,用水量为蒸前275公斤、蒸后125公斤,粗谷糠50公斤,细谷糠175公斤,食盐13公斤。

二、粉碎蒸熟

代料酿造都必须通过粉碎这一道工序,然后蒸熟。使原料加大微生物接触面,以有利于发酵和原料糊化均匀,加速糖化。

三、拌曲制醋

把蒸熟的原料焖放15-20分钟后,即可摊开。晾至40度以下时,拌入曲及酵母、酵母液,翻拌2-3次使之均匀。当温度降至17℃-18℃时即可人工制醋。较低的温度可促使糖化和酒精发酵完全。酒精产量高。有抑制杂菌的作用,可提高醋的品质。

四、入坛发酵

把拌曲后的原料装入发酵缸或坛内进行发酵。前期是糖化与酒精发酵。要求温度28℃-30℃,经36小时发酵后,以品温升到39℃左右为好。同时要均匀地翻动。并掺入谷糠,增加蔬松程度,供氧增温,以利醋化。大约7天后品温开始下降。说明酒精氧化结束,醋化也基本完成。

五、成品调味

通过坛内醋化后,夏季20-30天,冬春季40-50天,醋酸即变酸成熟。此时醋面有一层薄薄的醋酸菌膜,有刺鼻酸味。

成熟的醋,上层醋液清亮澄黄,中下层醋液乳白色,略有浑浊,两者混合即为白色的醋,每100公斤杂粮可酿制白醋400公斤,醋度2.5-3克/100毫升。滤出的醋渣可腌渍酸菜或掺配饲料喂畜禽。在白醋中加入五香和糖色、芝麻等调味品,经沉淀过滤后即为香醋。

扩展资料:

不同醋的作用

1、白醋的原料以糯米为主,经处理后使糯米中的淀粉转化为糖,再用酵母使其发酵成酒精,然后在醋酸菌的作用下发酵生成醋酸。由于色泽较浅,白醋主要用于拌凉菜,西餐烹饪中使用也较多。

2、米醋主要使用优质大米、高粱经过发酵酿造而成。其制作工艺存在南北方差异,南方的米醋大多带有甜味,适用于酸甜口味的菜肴和腌泡菜,北方米醋酸味较浓,适用于烹制酸汤鱼等酸味菜肴。

3、陈醋的原料和前期工艺与米醋相同,但不同的是,陈醋酿造时间至少在一年以上,酿好的米醋需经夏日伏晒、冬季捞冰的长期陈酿和浓缩工序才能制成陈醋。优质陈醋呈棕红或褐色,黏稠度高,带有浓郁的醋香。老陈醋常用于颜色较深且需要突出酸味的菜肴中,如酸辣汤等,也适合吃饺子时蘸食。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各种醋有啥区别 不同的醋适合做什么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醋

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项羽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越王勾践

破釜沉舟

发音

pò fǔ chén zhōu

释义

釜:锅。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孙子兵法·九地》:“焚舟破釜,若驱群羊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已杀卿子冠军(楚军统帅宋义),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春、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漳河),救钜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孙子兵法》所说的“焚舟破釜”虽然也表示誓死决战的意义,但尚未形成后世常谈的典故故事。至《史记》所载“项羽破釜沉舟”事,才具备了典型性:项羽前锋军救巨鹿,初战少利,项羽便率大军渡过漳河,破釜沉舟以激厉士气。终于杀苏角,虏王离,大败秦军于巨鹿之野。

后以“破釜沉舟”表示下定决心,义无返顾。

明史可法《请出师讨贼疏》:“我即卑宫菲食,尝胆卧薪,聚才智之精神,枕戈待旦,合方州之物力,破釜沉舟,尚恐无救于事。”(见《史忠正公集》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公元前209年,我国历史上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和项羽率领的两支军队逐渐壮大起来。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地区)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

卧薪尝胆

开放分类: 成语、文化、电视剧、历史

成语

【发 音】 wò xīn cháng dǎn

【释 义】 薪:是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出 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卧薪:睡在干柴上。尝胆:尝苦胆。

【语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示 例】 中国足球要想冲出亚洲,必须~,刻苦训练。

【近义词】 发愤图强、宵衣旰食

【典 故】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

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艰苦能锻炼意志,安逸反而会消磨意志。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他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

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最后并找到时机,灭亡吴国。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lzsty.com/lzwz/168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