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填海文言文翻译
一、精卫填海文言文翻译
发鸠山,山上很多大树,有一种鸟在这里,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嘴是白色的,脚是红色的,名字叫精卫,它的叫声很美.她原本是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女娃到东海游玩,被淹死了回不去了,所以变为精卫,经常衔着西山的木头和石头,来填东海。

精卫填海后来就成为一个成语典故,人们常用精卫精神来形容有毅力,不怕困难,勇于坚持,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
二、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艰苦卓绝.百折不挠.风雨无阻.坚贞不屈.鞠躬尽瘁.扶危济困的解释
【成语】精卫填海
【拼音】jīng wèi tián hǎi
【解释】精卫:古代神话中的鸟名。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出处】《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成语】:愚公移山
【拼音】:yú gōng yí shān
【解释】: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出处】:《列子·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成语】艰苦卓绝
【拼音】jiān kǔ zhuó jué
【解释】卓绝:极不平凡。坚忍刻苦的精神超过寻常。
【出处】《宋史·邵雍传》:“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席者数年。”
【成语】百折不挠
【拼音】bǎi zhé bù náo
【解释】折:挫折;挠:弯曲。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
【出处】汉·蔡邕《太尉乔玄碑》:“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成语】风雨无阻
【拼音】fēng yǔ wú zǔ
【解释】不受刮风下雨的阻碍。指预先约好的事情,一定按期进行。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二:“黄秀才从陆路短船,风雨无阻,所以赶着了。”
【成语】:坚贞不屈
【拼音】:jiān zhēn bù qū
【解释】:坚:坚定;贞:有节操;屈:屈服、低头。意志坚定,决不屈服。
【出处】:《荀子·法行》:“坚强而不屈,义也。”《后汉书·王龚传》:“王公束修厉节,敦乐爇文,不求苟得,不为苟行,但以坚贞之操,违俗失众,横为谗佞所构毁。”
【成语】:鞠躬尽瘁
【拼音】:jū gōng jìn cuì
【解释】: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出处】:明·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
【成语】:扶危济困
【拼音】:fú wēi jì kùn
【解释】:扶:帮助;济:搭救,拯救。扶助有危难的人,救济困苦的人。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五十五回:“素知将军仗义行仁,扶危济困,不想果然如此义气。”
三、描写下定决心的成语
心如铁石
【读音】:xīn rú tiě shí
【解释】:心象铁石一样坚硬。比喻心肠硬或意志十分坚决。
【出处】:汉·曹操《敕王必领长史令》:“忠能勤事,心如铁石,国之良吏也。”
四、精卫填海原文与翻译
《山海经》古文: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鴞。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引入黄河。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