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故事 > 正文内容

家乡变化的作文(急)

2025-07-09 17:09:25励志故事1

一、家乡变化的作文(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土地”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她有许多了不起的事迹,有太多美丽的景色,她应该值得我们去欣赏,去赞叹。我是喝家乡水,吃家乡粮长大的,家乡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砖一瓦,都让我感到十分亲切。抚今追昔,顿时心潮澎湃,思绪带领着我不自觉地去“喜看家乡新变化”。

家乡变化的作文(急)

十多年来,在“开发荒山,勤劳致富”的呐喊声里,在“改造自然,幸福生活”的追求浪中,家乡的山似乎一夜之间由秃岭黄草换作满眼葱郁翠绿。这些果园为山们增添了几分色彩,也增加了几分自信。每当微风吹拂,她就挥起衣袖翩翩起舞,向世人尽情地展示她的妩媚。到了收获季节,果园更是生机勃勃,处处洋溢着喜庆风光,那累累硕果,不禁让人垂诞三尺。从此,家乡有了“柑橘之乡”的美誉。

但是,好景不长,柑桔一年多一年,价格却跟着一降再降。那堆积如山的心血之果不再含有丰收的喜悦,反而变成了村民的一块心病。草坪、桥头、山脚、沟壑……放眼望去,丢弃的果子满坑满谷。这是为什么?领导沉思了,村民伤心了,连小孩也担忧起来,最终大家找到了一个统一的答案,那就是:这路,还是这条路——一条30多年前修建的坑坑洼洼的黄土路。这路,碰到下雨,就到处是水坑和泥浆,使人行走变得异常困难;这路,遇到晴天,路面上厚厚的灰尘,就随着汽车漫天飞舞,使人睁不开眼。“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生活真让人叫苦不迭!再加上山险路陡常有车祸发生,去“柑橘之乡”自然也被司机和老板视为畏途,这样无形中为柑桔地销售设了重重的关卡。

从此,“要致富先修路”的呼声再一次强烈地占据着家乡人民的心田。正当我们盼望下场“及时雨”时,“建设新农村”的浪潮席卷全国,仅仅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一条长34里的柏油路映入眼帘。惊叹之余,我们会问:“这只是车路吗?”不!如今,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另一幅美丽的画卷:那条宽阔平坦的公路穿过田间,绕着山林,像一个隽秀的少女舒展着优美的身姿,看到她的人们无不笑逐颜开。所以,这是一条小康之路,这是一项“民心工程”。

你瞧,又到了柑桔销售的季节,这次村民看见了全国各地的大货车,听到了不同方言的老板。从那年开始,柑桔早卖了,价钱高涨了,村民兴奋了。我们不再为销售而发愁。因为有了这条路,家乡年年有希望,天天有变化。路好了,那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如雨后春笋般美丽;路好了,楼房里有了高档家具,那显赫一时的黑白电视机也销声匿迹了;路好了,家乡一天一个样,一天又比一天美;路好了,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富裕,越过越喜庆。

望故乡,变化在身边。以前村路尘土飞扬,现在公路宽又亮;以前通信越岭翻山,现在电话连万家;以前瓦屋常漏雨,现在新房温暖多;以前村里大喇叭,现在家电多样化。

望故乡,谈发展。今昔相比,沧桑巨变。社会求和谐,家乡在发展,农民更富裕,而我们仍在努力——为实现更高的理想奋斗着!

望着锦绣山河,花开草长;想到翻天覆地,日新月异。我的眼里禁不住热泪盈眶……

二、求脚踏一方土话题作文

我记得我的生命里有一个难忘的日子。

在那个寒冷的冬天刚刚过去,春天就马上来临的时光裂缝里,我惊喜地发现了我降临在了一个神秘的世界里的一块美丽的土地里。

土地的周围是许许多多的树围绕着,很多很多的花儿在开放着,还有一条清澈无比的小溪,鱼儿倒卧在水中一边自由自在地游着,一边痴迷地望着那片蔚蓝的天空。

两只黄牛带着犁耙在我的土地和与我紧挨着的土地默默地耕耘着。

以后的日子里,我总是和黯蓝,像天使似的,在我们的土地之间尽情地奔跑着,玩闹着。每天我们 一起摘美丽的花儿,一起忘情地在水中嬉戏,一起在大树底下乘凉。

我们总以为,黄牛会永远为我们默默的耕耘,树、花儿,清澈的小溪也都会永远陪伴在我们生命的每个角落。

“我们要永远在一起,一起哭,一起笑。是吗?慕蓝。”

“我们要永远做好姐弟,我会做个好弟弟,要让姐姐变成幸福的天使;你要做个好姐姐,会让弟弟永远快乐。对吧!黯蓝。”

然后黯蓝笑了,我也笑了。

没500字,写作文就是写思想,写自己的个性。如果你想在网上找些比较好的直接抄下来那不行!!如果那样的话我只能说你太低估老师们的智商了。。。

我给你发的只是一件“(衣服)”,至于你要怎么“(穿)”,那就请依照平时自己的个性来写。

三、标题中有泥土二字的作文

没有什么比泥土更为重要了。

因为有了泥土,我们才有了茂密的森林,给我们避风遮雨,这是我们生存的家园。

因为有了泥土,我们所有的种子才能播下,给我们足够的粮食,这是我们生存的依靠。

以平常的心情接近泥土,感悟泥土,泥土是很平常的,平常的使我们不以为然。风尘仆仆地来,又风尘仆仆地去。在接近泥土的那一刻,就注定为我们的永恒。我们自泥土而出,自泥土而长,泥土是我们最初的起点,也是最后的终点。泥土是我们至尊的母亲。

泥土是神圣的。命运之手,穿越泥土,铸造永久的陶罐,历经地火的煅烧和岁月的洗礼,成为我们汲水的手段。陶罐盛满了我们生存需要的水,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泥土是我们的生命。那些用黑的黄的白的等等的泥土烧制的青砖,以亘古不变的信念,筑就了巍巍的长城,这是我们坚硬的脊梁。没有了泥土,就没有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我对泥土始终怀有敬仰的心情。当我离开乡村离开泥土走进城市时,感到莫名的惆怅。我总是想念乡村的泥土,想念仍在泥土中劳作的乡亲。

我的父亲同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他最了解泥土,以及泥土的内涵、泥土的脾性。他说,一粒种子播进泥土,就会长成一地庄稼,一地庄稼就能繁荣我们的一生。土地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从来不会抒情的父亲,总是经常向我们炫耀自己诗意的感受,炫耀自己满手发亮的老茧。他说,这是泥土留下的印记,是泥土对他真正农民身份的确认。我的父亲淳朴的与泥土一样。所以,我们总是认为:我们亲近泥土,我们敬仰泥土,就是对父亲的崇敬,对农人的崇敬。

只有了解泥土的人,才知道泥土的需要。没有了泥土,我们将失去一切。我们为泥土而日夜操劳,只有泥土能够满足我们一生的愿望。泥土,是我们生命的焦点。

我们需要泥土,我们离不开泥土。泥土是我们生命的全部。

泥土对我们至关重要。

[点评]在文章中,作者很好的将“泥土”与“家园”“土地”“生命”“乡村”“农民”联系在一起,由泥土的平常说到泥土的神圣,由对泥土的敬仰说到对对农人的崇敬,从泥土的重要写到泥土的需要,字里行间中表达了对泥土的一种特殊的感情---热爱、敬仰之情!紧扣话题,层层深入,情感真挚,思路清晰,主题鲜明,是一篇成功之作。

救救泥土

文/东方樵

最伟大的事物,因了它的单纯,它的质朴,而往往为人们所轻贱,所糟践。最明显的例子是泥土。

泥土是地球之本,“地球”的“地”是什么?土也!泥土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没有泥土,就没有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谷物,蔬菜,瓜果,森林,芳草,鲜花……没有泥土,甚至于就没有人类的产生,我国古代女娲抟黄土造人的神话如果嫌荒诞不经,那么,二十世纪末的美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则不由人不信,他们的研究证实人的生命的确来自于泥土。有篇寓言写钻石向泥土炫耀自己的高贵,泥土则提醒钻石:“如果整个世界都是钻石而不是泥土,恐怕人们早就绝种了,也许根本就不会出现。”这是谁也否认不了的真理。

泥土是种子的天生子宫。没有这个子宫,阳光再明媚,雨水再丰沛,生命力再顽强的种子也不可能发芽,长根,抽茎。有人赞美悬崖或塔顶上一棵小草或小树生命力的顽强,殊不知是因为成年累月被风刮到悬崖或塔顶的尘土,才使这偶尔从鸟嘴里跌落的种子得以孕育。那是多么微乎其微的一点泥土,但有了它,奇迹就开始出现。《约翰福音》中有一句话很耐人寻味:“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麦子只有“死”在泥土的子宫里,才能实现生命的升华和繁衍。许多回,我走在故乡的小路上,凝视满畈茂盛的庄稼下面的泥土,为这么单纯质朴的东西却能年复一年养育着丰富多彩蓬蓬勃勃的生命而感动,而惊奇,一种无可言喻的感恩之情如涨潮似的在胸腔漫溢,翻涌。真想不通孔子何以那么鄙视泥土,何以说出“小人怀土”这样的蠢话。

对泥土态度不恭的不止孔子。泥土从它像母亲一样毫无保留地把慈爱献给人类那天起,就已遭到不肖的地之子的残害。中国有一种“五行” 学说,在五行中,土成了被火克的对象。火,是土的魔术师,又是土的敌人。土,被火烧成了各式各样的陶器,单纯质朴的土变成了人类需要的实用品和艺术品。人类历史上第一只陶罐问世,泥土的悲剧也就开始了。人们用泥土烧制生活用品,烧制砖瓦,甚至烧制殉葬品。西安的秦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依我看,这不是什么艺术奇迹,而是对泥土的一次大规模谋杀,其残忍有如用成千上万的活人陪葬。我真不知道人性之恶怎么和艺术扯到一起!继火之后,近代科学又成了泥土的天敌,科学借了人类愚蠢的双手,制造了足以腐蚀毒化全球泥土的工业垃圾、废水,各种永远不能被泥土同化和改变,释放着有害元素的垃圾、废水,像麻风病毒像癌细胞一样残害着地球美丽的肌肤。我们曾经高喊“征服自然”,征服自然很大程度上是征服泥土。征服的结果是水土流失,草原沙化,土地碱化……地球上几乎再也找不到一片没被残害过的土地。前年,我在一辆急驶在高速公路的汽车上,与一位有忧患意识的律师坐在一起,望着窗外一座座濯濯童山,庄稼地头一片片“水泥森林”,一个个烟囱冒烟的砖厂,他忧虑地说:土地正在日益减少!圈地建房已经失控,三包面积急剧缩小。余下的可耕泥土正逐渐变成一窑一窑的实心红砖,国家早就提倡烧空心砖,可有谁听?可惜呀,泥土烧成砖就不能再回复为泥土了。泥土越来越少,我们的后代将怎样生存啊!他说得我心痛。

无土,人凄凉。英国诗人叶芝逝世,奥登在挽词中称他作了“泥土的贵宾”,这在将来恐怕是遥远的神话了,“泥土”不存,还谈何“贵宾”?我们死无葬身之地还没什么,问题是我们的后代怎样生存?乌拉圭有一篇散文描述了这样的情景:在一片坚硬的荒原上,为了下种,孩子的嘴巴被父亲掰开,迎着风,用舌头和咽喉将风中飘扬的尘土收拢起来,再把那微不足道的尘土吐进石坑里……不管文章意旨如何,我们应该把它视为一种警示,人类如果继续残害泥土,前景的确可怕!赶快缩手吧,人类!救救泥土!拯救泥土就是拯救我们自己!

[点评]作者用富于诗性的语言,表达了对泥土真挚的赞美;用渊博的知识旁征博引,期望唤起人们对泥土的重视。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lzsty.com/zlgs/168111.html